大家好,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,关于淮南子汜论训,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本文目录
《淮南子.汜论训》译文
文: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②,死,为之练冠③,故有慈母之服;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④,故大飨废夫人之礼。先王之制,不宜则废之;末世之事,善则著之⑤。是礼乐未始有常也。故圣人制礼乐,而不制于礼乐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,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⑥;苟利于民⑦,不必法古;苟周于事,不必循旧。夫夏商之衰也,不变法而亡;三代之起也高碧⑧,不相袭而王。故圣人法与时变,礼与俗化;衣服器械,各便其用;法席制令,各因其宜;故变古未可非,而循俗未足多也⑨。百川异源,而皆归于海;百家殊业,而皆务于治。 [注释]①节选自汉代刘安主编的《淮南子·汜论训》,题目为选者所加;主旨是反对法古守旧,主张法制随着时代而变。刘安,当时被封为淮南王,与汉武帝同时,他广集宾客,编著《淮南鸿烈集》,即《淮南子》,以道家为主,反对儒墨,实则杂取各家,是与《吕氏春秋》相类的杂家。②鲁昭公:春秋末期鲁国君主。③练冠:以白练加冠,指服丧,戴孝。④阳侯:阳陵国侯。蓼侯:偃姓国侯。古御握代大飨饮酒,国君执爵,夫人执食器戚拆举,阳侯见蓼侯夫人美丽,就杀死蓼侯夺走其夫人。从此以后,大宴国宾就废止了夫人执豆上食之礼了。⑤著:使之显著而彰明于世。⑥经:指原则、规范。⑦苟:如果,假如。⑧三代:指夏、商、周。⑨循俗:遵循习惯。多:赞美。
今译参考答案:鲁昭公对抚养自己的慈母非常敬爱,她死后,替她戴孝一年,所以就有了为慈母服丧的规矩。阳侯由于蓼侯夫人敬酒见到她美貌就杀蓼侯而抢走了夫人,所以诸侯大宴国宾时就废除了夫人上莱的礼仪。先王的制度,不适宜的就要废除它;后世的事,办法好的也要定下来发扬它。这就是说,礼乐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,所以圣人制订礼乐,而不被礼乐所控制。治理国家有一定的法规而以有利于百姓为根本,行政教化有原则而政令能实行为最紧要。如果有利于百姓,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;如果能把事办得周全,也不必遵循旧有的规程。夏朝、商朝的衰败,就是因为不变法而灭亡的;夏禹、商汤、周武三代的兴起,就是因为不因袭旧制而取得天下的。所以圣人治理的法度是随时代而变的,礼仪制度随习俗而变化;衣服器械,各自要方便使用,法令制度,都要顺应各方面的需要。因此,变革古制无可非议,而遵循旧习也不值得称道赞美。百川虽不同源,但却都流归大海;百家从事的学说不同,但却都以治世为要务
淮南子卷十三汜论训 古文今译
古者民泽处复穴,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,夏日则不胜暑蛰蚊虻。圣人乃作,
为之筑土构木,以为宫室,上栋下宇,以蔽风雨,以避寒暑,而百姓安之。伯余
之初作衣也,緂麻索缕,手经指挂,其成犹网罗。后世为之机杼胜复,以便其
用,而民得以掩形御寒。
古者剡耜而耕,摩蜃而耨,木钩而樵,抱甀而汲,民劳而利薄。后世为
之耒耜耰鉏,斧柯而樵,桔槔而汲,民逸而利多焉。
古者大川名谷,冲绝道路,不通往来也;乃为窬木方版,以为舟航。故地势
有无,得相委输。乃为靻蹻而超千里,肩荷负儋之勤也,而作为之楺轮建
舆,驾马服牛,民以致远而不劳。为鸷禽猛兽之害伤人,而无以禁御也;而作为
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,猛兽不能为害。
故民迫其难,则求其便;困其患,则造其备。人各以其所知,去其所害,就
其所利。
远古的时候,人们在河流或湖泽的地方挖地洞来生活(穴居),冬天就不羡启能忍受霜雪雨露等寒冷,夏天呢,就不能忍受虫子和蚊子,圣人这时候就出来了(古代认为圣人是上天派来的),为大家建造房屋,做成了宫室,上边是大屋,下面是小房子,用来遮蔽风雨,用来躲避寒暑,从此百姓安居下来了。伯余当初做衣服的时候,用麻丝和葛缕为原料,用手工做成,,做成了网一样,后来人们觉得还是机杼织出来的布好,而且用起来很方便,于是衣服就盛行起来了,人民利用衣布来遮蔽身体。
古时候人们用石块耕作,磨小石片而播种,用木板采樵(砍木头),怀抱土瓶来取水,百姓辛苦不堪劳动成果却没有多少。后来人们呢,用铁锨耒耜耕作,用斧头砍木头,用桔槔取水(桔槔是一种器械,百度上有,他可以用来取水,类似杠杆原理),百姓安逸多了,而且得到得到利益也多了。
古时候河流深谷阻绝交通道路,人们交往不方便,于是人们挖空树木,拼合木板做成舟船,使各地的人和物产得以运输,互通有无。又因为人们到千里之外全靠徒步行走,肩挑背驮非常劳累,于是发明了车子,用马牛拉拖,这样人坐车到远方也不显得劳累;还因为猛兽凶禽伤害人,无法防御抵抗,于是人就熔铸金铁,铸成兵器、刀具,这样凶猛的禽兽就不再危害百姓了。所以人是被迫逼艰难就会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,被祸害困扰就会发明防备的器具,人们是各以自己的聪明才智,去避开有害的东西,采取有用的有益的东西。
大哥,你一分都不给,别人是不会为你白忙活的消散,这回可以不给分,以后记住就行了,不要让别人白给你干活。
至少要拿派氏给几分悬赏分的
淮南子 汜论训 刘安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翻译
所以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,有些事情是可以说但不能做的,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,有些事情是既难做成又相当容易做坏的。
译文:
所以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,有些事情是可以说但不能做的,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,有些事情是既难做成又相当容易做坏的。这里所谓有些事情可以做而不可以说的,是指取舍;有些事情可以说而不能做的,是指欺诈;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,是指事业;有些事情既难做成又相当容易做坏的,是指名声。这四方面的策略,只有圣人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时刻留意。小事委曲、大事伸张,圣人是这样的处事原则;小处可以弯曲,大处必须站直,圣人是这样的行事原则。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管蔡的精神负担,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政的恶名,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兄弟的缺憾,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丑事恶名,所以两位还都算是圣贤者。假使因为其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,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。所以,眼睛稍有疵点,但只要不妨碍看东西,就不必用火炙烤;咽喉稍有不适,只要不妨碍呼吸,就不必凿开喉管。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,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,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;水流急得会激起波浪,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之笑袜拆高,但河水仍不失平静。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,屡战屡败,丢失国土数千里。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,不转身往后撤退,拔剑刎颈自杀,那么他好运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。然而,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,他所感到的耻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绩。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,拿着三尺宝剑,逼着齐桓公归还夺走的土地,这样使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。他的大智大勇也传遍天下,并为鲁国立下了功绩。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,是不能说他聪明的;管仲又在公子纠和碰枣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,不能为公子纠而敢于牺牲性命,这就不可以称他为勇敢的;管仲在被小白关押期间,并不感到这是耻辱,这就不能称他为贞节的。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,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交朋友。君子更不愿意以他为臣子了。但管仲却能使自己从牢狱中解放出来,并受到齐桓公的重用,执掌了齐国大政,九次会合诸侯,一举匡正天下。假使管仲在当初身处绝境,身陷囹圄之时就献出了生命,不从长计议,那就哪会有以后助桓公称霸天下的功绩!
淮南子汜论训原文 淮南子汜论训原文及翻译
1、原文:
古者民泽处复穴,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,夏日则不胜暑热蚊?,圣人乃作,为之筑土构木,以为宫室,上栋下宇,以蔽风雨,以避寒暑,而百姓安之。为鸷禽猛兽之害伤人,而无以禁御也,而作为之铸金锻铁,以为兵刃。猛兽不能为害。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;困其患,则造其备。人各以其所知,去其所害,就其所利。常故不可循,器械冲羡激不可因也,则先王之法度,有移易者矣。
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。死,为之练冠,故有慈母之服。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,故大飨废夫人之礼。先王之制,不宜则废之;末世之事,善则著之。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。故圣人制礼乐,而不制于礼乐。治国有常,而利民为本;政教有经,而令行为上。苟利于民,不必法古;苟周于事,不必循旧。夫夏商之衰也,不变法而亡。三代之起也,不相袭而王。故圣人法与时变,礼与俗化。衣服器械各便其用,法度制令各因其宜,故变古未可非,而循俗未足多也。
2、译文:
古时候人住在水乡和洞穴之中,冬天则经不住霜雪雾露的侵袭,夏天则挡不住暑热和蚊虫叮咬,于是圣人就行动起来,给他们垒土架木,筑成屋舍,上面是梁下面是檐,用来遮风挡雨,躲避寒暑,而百姓得到安居。因为凶禽猛兽伤害人,人无法防御抵抗,便因此熔化金属打制铁器,铸成兵器、刀具,这样猛兽就不能再危害百姓了。所以百姓迫于困难,就要求得到生存的方便;被祸害困扰,就要制造相应的防卫工具。人们各自凭着他们所具有的智慧,去避免遇到祸害,而靠近对他们有利的事情,因此常规不能一成不变地去因循,器械也不能够因循不变,那么先王留下的法度,也有可变的地方。
鲁昭公对抚养自己的慈母十分敬爱,她去世以后,为她服丧一年,所以就有了为慈母守孝的规定。阳侯看中了蓼侯夫人的美貌,在宴飨时杀死了蓼侯,抢走了他的夫人,因此就有了大飨时废除夫人执豆的礼仪。先王的制度,不适宜的就废除它;末世出色的政绩,也要让它派仔显明。可见礼乐的规定是没有常规的。因此圣人制定礼乐,而不被礼乐所制约。治国有常则,而以利于人民为根本;刑赏教化有法规,而政令通行才是最大的要求。只要有利于百姓,就不必遵循古制;只要符合大事,就不必依循旧章。夏、商的衰微,是因为不变法散袜而灭亡的;禹、汤、武王三代的兴起,是不相互因袭而称王的。因此圣人执政法律和时代一起变动,礼制与习俗一起变化。衣服器械,各自方便他们的使用;法令制度,各自依照他们的适宜情况而制定。因此改变古制无可非议,而依循旧俗不值得赞美。
淮南子 汜论训原文
原文
古之善赏者,费少而劝众;善罚者,刑省而奸禁;善予者,用约而为德;善
取者,入多而无怨。赵襄子围于晋阳,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,高赫为赏首,左右
曰:“晋阳之难,赫无大功,今为赏首,何也?”襄子曰:“晋阳之围,寡人社
稷危,国家殆,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,唯赫不失君臣之礼。”故赏一人,而天下
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。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。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,而数
无盐令曰:“子之誉日闻吾耳,察子之事,田野芜,仓廪虚,囹圄实。子以奸事
我者也。”乃烹之。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。此刑省奸禁者也。秦穆公出游
而车败,右服失马,野人得之。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,野人方屠而食之。穆公
曰:“夫食骏马之肉,而不还饮酒者,伤人。吾恐其伤汝等。”遍饮而去之。处
一年,与晋惠公为韩之战,晋师围穆公之车,梁由靡扣穆公之骖,获之。食马肉
者三百余人,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,遂克晋,虏惠公以归。此用约而为德者也。
齐桓公将欲征伐,甲兵不足,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,有轻罪者赎以金分,讼而
不胜者出一束箭。百姓皆说,乃矫箭为矢,铸金而为刃,以伐不义而征无道,遂
霸天下。此入多而无怨者也。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,因民之所恶而禁奸。故
赏一人而天下誉之,罚一人而天下畏之。故至赏不费,至刑不滥。孔子诛少正卯
而鲁国之邪塞;子产诛邓析,而郑国之奸禁。以近喻远,以小知大也。故圣人守
约而治广者,此之谓也。
译文
古代的善于赏赐的人,费财少却可以勉励大众;善于处罚的人,刑法简约而奸人可以禁止;善于给予的人,使用节俭却可以成为大德;善于取得的人,获取多而别人没有怨言。
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,解围之后奖励有功人员五人,高赫列为首功。左右的人说:“晋阳被围之难中,高赫没有大功,现在却得了头赏,这是为什么?”赵襄子说:“晋阳被围,我们社稷危急,国家危险,群臣没有人不存在骄恣轻慢的心情,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。”因此橡谈赏赐一人,天下尽忠之臣,没有不愿意忠于他的国君。这就是赏赐虽少却可以勉励很多为善之人。
齐威王设置大鼎于厅堂之中,一一列举无盐县令的罪状时说:“赞誉你的话一夭天传到我的耳朵里,考察你的政绩,田野荒芜,仓库空虚,监狱满满的,你用奸谋来对待我。”于是便把他烹了。齐国从此三十二年间,在道路上没有人拾取丢失的东西。这是刑罚少却可以禁止奸邪的例子。
秦穆公到外地出游而车子坏了,右边驾车的一匹马跑丢了,被野人捉住。穆公追着一直赶到岐山的南面,野人正在煮马肉吃。穆公说:“吃了马肉,不快点喝些酒的话,有伤身体。我担心伤了你们大家。”让野人全部饮了酒,穆公才离开。过了一年,秦穆公与晋惠梁念碰公在韩原发生战斗。晋军包围了穆公的车子,晋大夫梁由靡牵着穆公车上的骖马,即将捉住穆公。吃马肉的三百多人,都出死力在车下高闷为穆公拼杀。于是战胜了晋军,又俘虏了晋惠公而归。这是给予俭约而能成为大德的例子。
齐桓公将要举行征伐,武器不够用。下令有重罪的人,出一副硬甲、一个戟;有轻罪的,按照出金分量多少赎罪;打官司不胜的,出十二支箭。百姓都很高兴。于是修治箭矢,冶炼金属为兵器,用来讨伐不义之国,征伐不义之君,称霸天下。这是获取多而百姓没有怨言的例子。
因此圣人按照百姓所欢喜的事情,勉励他们做善事;依照百姓所厌恶的禁止奸邪。因此赏赐一人,天下人民赞誉,惩罚一人,天下百姓畏惧。所以最高的赏赐是不虚费钱财,最高的刑罚是不伤害好人。孔子杀了少正卯,鲁国的奸邪就被堵塞了,子产诛邓析,而郑国的奸诈便被禁止了。用近的来使人知道远的,用小的来使人知道大的。因此圣人持守简约而治理广泛,说的就是这样的事。
希望你能满意,然后轻点一下鼠标哈*——*
关于淮南子汜论训,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的介绍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